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橫公路開工60周年憶往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【作者速寫】童才燧,陸軍少校退伍。

中部東西橫貫公路(簡稱中橫)為政府遷臺後的第一項重大交通建設,自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開工,今年剛好是一甲子六十周年,意義非凡,這是臺灣交通建設史上嶄新的起點,對所有榮民來說,也是他們用生命與熱血換來的、值得紀念的日子。
 臺灣多山,東部與西部被中央山脈阻隔,在這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崇山峻嶺中,滿布原始森林及懸崖絕壁,工程人員要在這惡劣地質地形的山地規劃現代化的公路,真是困難重重。土地、經費、技術、機具、人力為公路新建工程的五大要素,其中,最缺乏的就是人力,因此政府自民國四十年起,由國防部逐年安置退伍軍人參加這項偉大的建設,於是公路路線的踏勘就落在退伍榮民兄弟身上了。
 當年,輔導會主任委員蔣經國帶領榮民兄弟勘查「中橫」路線後,曾寫下一段生動的回憶:這次行程猶如探險,進入山區深處,沒有人煙,大都市中的粉白黛綠,和入夜後的管弦絲竹,在這裡已不復見,只有遠處傳來吱吱的鳥叫聲,和腳底下濘泥中淡淡的人獸足跡。在我們確定方向後繼續往高處爬,越過一座山頭,又降到谷底,擺在我們測勘隊伍前方的,卻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,一列又一列的深谷,為了完成這趟艱巨的任務,我們不能退縮,只有再爬高、再前進。傍晚,雲霧為山頭披上了一層白色的面紗,天色漸暗,四周突然變得萬籟俱寂,我們只好紮營休息,為明天的行程預作準備。就這樣,我們行行復行行,終於人定勝天,征服了這條綿延數百里的中央山脈,順利完成全線的測勘工作,將「中橫」的闢建工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。
撼山易-闢建工程正式開始
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,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正式於花蓮、臺中兩地同時動工,由榮民第一、四工程總隊承建,包括幹線、支線及補給線各一條,幹線以臺中縣東勢鎮為起點,沿大甲溪上行至梨山,再折向南行,越過合歡山埡口,循立霧溪下行出太魯閣峽口,與蘇花公路銜接,全長一百九十四公里。支線以梨山為起點,轉向東北經環山、勝光、達思源埡口,再下行經四季、土場至宜蘭,長一百一十二公里。補給線則由南投入山,至合歡山埡口,全長四十四公里。三線合計三百四十公里,其中新闢路線占百分之八十,約長二百七十二公里。
 大型工程必有大的風險,據統計,至民國四十九年「中橫」竣工通車時止,已有二百二十五名榮民兄弟,將他們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他們最熱愛的寶島臺灣,將他們的鮮血灑在「中橫」道路的每一寸土地上。同年四月六日「中橫」全線試車時,這數萬名榮民也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印證了榮工處工程師們引以自豪的:「撼山易,撼我榮民兄弟難。」
中橫完工通車後帶來的經濟效益
 經過一段漫長而備極艱辛的歲月後,一條翻越中央山脈連接臺灣東部和西部的東西橫貫公路終於完成,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舉行通車典禮,由行政院長陳誠和輔導會主委蔣經國共同主持,全國民眾燃放煙火,爭相慶賀,盛況空前。這是臺灣交通建設史上最艱苦的一頁,也是寶島臺灣畫像中最嶄新的一頁。
 中橫通車後有兩大經濟效益,一是農產品蔬菜與水果的生產與運銷。當公路工程興建完成,政府的另一重要計畫,就是將參與建設的榮民留置在山中從事農業開發,因高山氣候寒冷,過去一些必須仰賴進口的寒帶水果和蔬菜,如水蜜桃,高麗菜等,現在可以自行種植銷售,梨山的福壽山農場及武陵農場就是兩個最成功的例子。
 另一經濟效益就是觀光旅遊。為了發展觀光,「中橫」通車後的第二年起,省公路局即逐年編列預算,將原來的碎石硬性路面,改舖成瀝青混凝土柔性路面,除大禹嶺|洛韶段因沿線曲折迂迴,多峭壁深澗,且地質不穩,仍維持單線道外,其餘路段一律拓寬為雙線車道,彎道及橋梁兩端附近路面同時加寬,相對的也增加了交通流量,提高了行車速率,及旅客的舒適與安全。施工時沿路兩側種植的幼苗,後來長得又高大、又濃密,成了一列列的綠色隧道,谷關、德基、梨山、武陵、天祥,合歡山、大禹嶺、太魯閣等地都因山色秀麗、風景優美、交通便利,成為令人嚮往的觀光景點。
 中部橫貫公路自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開工,原定工期三年,後因東線太魯閣至天祥路段,連遭溫妮、瓊絲及露依絲三個颱風的侵襲,路面及橋梁嚴重受創,經改線重建,延至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竣工,施工時間長達三年十個月零兩天。(點閱次數:683)